近年來,到城里看“海”成為躥紅于網絡世界的段子,其描述是這樣一種現(xiàn)狀:一場大雨過后,城中積水遍地,給人們的出行帶來極大困擾。“城中看海”的自嘲背后,映射出城市排水系統(tǒng)建設完善工作的滯后。
城市內澇問題早已有之,但真正進入主流公眾視野并引發(fā)極大關注的事件,當屬2012年的“北京7.21”特大暴雨。那次事件直接造成了79人死亡,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上百億元。這次內澇給所有人敲了一記警鐘:城市內澇的危害早已超出了影響市容市貌的范疇,已經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直接威脅。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以北京“7.21”內澇事件為契機,各級政府開始把“矛頭”指向了內澇事件中的“失職者”——城市排水系統(tǒng)。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發(fā)布,其中著重提到要建設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工程體系;同年,《城鎮(zhèn)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出臺,提出防治城鎮(zhèn)水污染和內澇災害……一系列關于“防止城市內澇,建設排水系統(tǒng)”的政府頂層設計紛至沓來。
然而,事實是檢驗工作成效的標準。在政府和公眾對“城市內澇”危害高度重視的今天,“城市內澇”時隱時現(xiàn),以今年為例,僅在6月份,就有湖北省荊門市、福建省三明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等遭受嚴重內澇。伴隨內澇而來的依舊是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根據應急管理部公布的數(shù)據顯示,僅南方最近此輪暴雨導致的城市內澇,已造成8省614萬人受災,88人死亡、17人失蹤。這一系列數(shù)字不可謂不觸目驚心!
顯然,治理城市內澇工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各地欠排水系統(tǒng)的歷史舊賬仍未還清。那么,困難到底在哪里?
不得不承認,整治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工作絕非旦夕之功。一方面,隨著各地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地表之下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多,如地鐵通道、地下車庫、各種管道等等。由于當初建設規(guī)劃時沒有充分考慮到給排水系統(tǒng)留下“生存空間”,經過日積月累的建設,繁復的地下設施給開發(fā)建設或者完善排水系統(tǒng)增加了難度。另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在完善地下排水系統(tǒng)工作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個別政府不愿意或難以承擔完善排水系統(tǒng)所需的財政費用,考慮到城市內澇具有偶發(fā)性,部分相關部門難免起了“賭一把”的心思:哪有那么巧,暴雨哪能年年都碰上?
其實,在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建設上,政府責無旁貸,是最重要的參與者。因為,排水系統(tǒng)的建設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很難像房地產開發(fā)那樣引入市場主體。同時,大量的地下基礎增加了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建設難度,一旦施工方誤傷其他地下設施如地鐵、管道等,會帶來額外的困擾。而有關地下基礎設施的全面資料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從基礎設施信息安全的角度出發(fā),也不宜完全讓市場主體負責排水系統(tǒng)的建設完善工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治理城市內澇是一項持久戰(zhàn),政府則是其中的主力軍。治澇工作千頭萬緒,但想真正杜絕“城里看海”現(xiàn)象的不斷上演,就得從還清欠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歷史舊賬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