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昌,有11個湖泊列入省級保護名錄,其中8個湖泊在枝江境內,因此有“宜昌治湖看枝江”的說法。在湖泊治理過程中,枝江不斷探索新路徑、新方法,讓曾經的劣Ⅴ類水質變成一湖清水,如今,波光瀲滟、群鴻戲水的風光正在呈現,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五柳湖位于枝江城區(qū)中心,是列入省級保護名錄的湖泊之一,深秋時節(jié),湖岸層林盡染,湖底水草豐美,成為當地群眾最愛打卡的游玩地。
枝江市民周女士:“現在環(huán)境好多了,我們天天上午兩小時,下午兩小時,都在這里唱歌跳舞。”
枝江市民周女士:“你看這都是非常的清澈,里面看得到水草,也都很干凈,我們在這里玩心情也非常舒暢,也非常開心高興。”
市民站在岸邊,看得見湖水里綠意盎然的水草,而湖水清澈明亮的原因,正與這片“水下森林”息息相關,它們由四季矮苦草和黃絲草組成,這些水草的凈化能力強,讓五柳湖部分水域的水質達到了Ⅱ類標準。
枝江市城中湖湖長單位、枝江市園林綠化中心負責人 黃萬梅:“每個月都穩(wěn)定在三類水質,局部達到了二類水質,二類水質基本就處于能喝的狀態(tài)。”
曾經五柳湖的水質處于劣Ⅴ類,在枝江,這樣的湖泊還有7個。2018年,枝江市啟動湖泊治理工作,經過調查,養(yǎng)殖、排污帶來的氮、磷等物質,進入湖水和淤泥中,導致湖泊水質變差。按照傳統(tǒng)治湖思路,截污后首先要清淤泥,但清淤成本高,巨量的淤泥堆放處理起來難度大,而且翻攪淤泥還會導致水體進一步惡化。面對這些問題,枝江市邀請?zhí)幱趪鴥戎嗡把氐奈錆h大學生物科學院于丹教授團隊,參與湖泊治理,創(chuàng)新性的提出了“不清淤、種水草”的治湖方式。
武漢大學生科院于丹教授團隊成員范書鋒:“我們剛開始就是種這種(輪葉)黑藻和苦草,因為它們長得比較快,也比較好種。”
2019年,第一批輪葉黑藻等水草被種入五柳湖、楊家垱湖等湖泊中,當年就看到了成效,水草吸收湖水中的氮、磷,使水質得到改善。然而,這些水草到了冬季枯萎死亡,治理效果又出現反彈。
武漢大學生科院于丹教授團隊成員范書鋒:“水草之前吸收的也是這個氮和磷,它一死亡的話,就把氮磷釋放出來了,然后會繼續(xù)污染水體。”
種草治湖就好比產品開發(fā),也需要不斷探索開發(fā)和迭代升級,撒播輪葉黑藻和苦草,這是治湖的1.0版,針對這些水草冬季枯萎的特點,在隨后的治理工作中,枝江當地又種植了金魚藻等四季都可生長的水草,持續(xù)凈化水質,治湖由此升級到2.0版。在楊家垱湖邊工作生活多年的劉克成,首先感受到了湖水的變化。
楊家垱湖保安劉克成:“現在的水質比原來的很好些了,原來反正比這差些,現在就是空氣新鮮,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
湖泊的水質持續(xù)穩(wěn)定后,從去年底開始,枝江市將種草治湖升級到3.0版,在五柳湖中種植了黃絲草、矮苦草,不僅凈化能力更強,而且還兼具美化景觀的效果。
枝江市城中湖湖長單位、枝江市園林綠化中心負責人黃萬梅:“以前1.0、2.0版,經常要投入大量的人工來收割,不讓水草長出水面。3.0版本是由四季矮苦草這種沉水植物來種的話,根本就不需要人為的來打撈,更美觀。為市民打造一個安全生態(tài)休閑的美好環(huán)境,滿足人民精神需求,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種向往。”
據了解,治湖以來,枝江已投資5000多萬元用于水生態(tài)修復,8個湖泊累計播種草籽74萬公斤,湖泊水質穩(wěn)定。當地還因地制宜,在金湖、五柳湖等湖泊邊,或是打造國家級濕地公園,或是建設市民休憩場所,讓群眾持續(xù)享受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的紅利。未來,枝江還將繼續(xù)湖泊生態(tài)治理之路。
枝江市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長王鑄:“將現有的成功模式,結合各湖泊的功能特點,一湖一策,綜合施策,在其他湖泊推廣,使我市八個湖泊均達到生態(tài)美、水質優(yōu),生物多樣性逐步得到恢復,人民群眾滿意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