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fā)陣陣惡臭的河道里的淤泥,成了微生物菌種們的"美食",在它們"飽餐一頓"之后,水體基本消除黑臭現(xiàn)象,逐步恢復清澈。為擺脫河水因淤泥而變得"又黑又臭"的難題,由河海大學承擔的"利用微生物吃淤泥"的示范工程在無錫市滸溪河展開。
劣Ⅴ類河流的有機污泥怎樣能削減55%?
位于無錫市南長區(qū)的滸溪河,全長1.36公里,由于七八年未清淤泥,整條河流水下泛出大量氣泡,散發(fā)陣陣惡臭,對下游古運河污染極為嚴重。上游段污泥深1.6米,滸溪橋段污泥深1.9米。在受到污染的底泥水體中,由于過量的有機物分解需要消耗水體中大量氧,從而導致水體缺氧、大量水生生物消亡、微生物的生存空間逐步縮小、數(shù)量和種類迅速減少、水體的自凈能力也隨之快速下降,水質逐漸惡化,失去原有的功能。
微生物生態(tài)修復重建技術就是在無固定設備且完全自然的狀態(tài)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天然水體的自凈功能,采用直接向污染河流的底泥、水體中接入本源微生物菌群,然后利用投加的微生物促進劑激活水體中原本存在的利于水體自凈的、但被抑制而不能發(fā)揮其功效的"土著"微生物,并通過它們的迅速繁殖,強有力地鉗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從而消除水域中的有機污染,對河流有機底泥起到一定的消化作用,并可在沒有完全截污的情況下,通過對底泥生物氧化和水體修復,配合河流生態(tài)重建技術,有效消除水體黑臭,逐步建立水體潔凈、好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豐富水體的生物鏈,提高河流水體自凈能力。
今年5月,河海大學項目組開始對無錫滸溪河示范工程河道投加本源微生物菌劑。滸溪橋至五愛路箱涵河段水面上覆蓋了較多褐色的浮泥,河水渾濁,整條河都在冒小氣泡。"這些微生物進入河水后,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共同消滅污泥。"項目組有關人員告訴記者。
無錫市環(huán)保局近日再次來到滸溪河取樣。經過生態(tài)恢復,河流逐步形成了以菌藻共生為主,包括原生動物、后生動物、高等動物的潔凈好氧生態(tài)系統(tǒng)。通過幾個月對滸溪河直接接種本源微生物菌凈化,實現(xiàn)了原劣Ⅴ類水質,在自然狀態(tài)下(無其他任何處理設施),全河段有機污泥削減55%以上。通過持續(xù)生態(tài)維護、生態(tài)保育,逐步恢復水體中的原生動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長,滸溪河實現(xiàn)生態(tài)重建,全河段水體恢復至潔凈狀態(tài),今后無需再實施另外的人工清淤工程。
吞食污泥的微生物會不會有害?
微生物菌種在吞食污泥后,會不會變成對人體有害的生物?承擔這一示范工程的河海大學有關負責人說,吞食污泥后,有的微生物會成為另外一種微生物的食物,形成一條凈水的生態(tài)鏈,最后有的微生物會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有的則變成"小蟲子"成為魚兒的食物,進入正常的生物鏈循環(huán)。
在治理過程中,他們通過實驗室篩選、馴化和擴大培養(yǎng)后,所投入的菌種是純天然的微生物活菌制劑,不是基因工程的產品,因而不會造成水體污染,也不會影響處理后的水質。此外,各種微生物的投放會依照其生長特點和比例,使各種微生物平衡生長,形成凈化水質的微生物反應鏈。
這位負責人表示,針對污染嚴重、水體黑臭的城市河道,采用直接投入經過嚴格篩選、培育的本源微生物制劑的治理方法,無人工曝氣、無其他構筑物,投資少、處理費用低,無毒副作用,無二次污染,治理方法科學。
據(jù)了解,國內外其他類似產品菌種基本固定,而本源微生物的菌群配比具有針對性,是根據(jù)處理對象調節(jié)配比,適用范圍更廣;本源微生物菌劑無毒性,具有良好的環(huán)境安全性;另外,本源微生物菌活菌數(shù)可達到2.9×109個/ml,比國內外同類微生物菌劑的活菌數(shù)高1~2個數(shù)量級;分解有機物能力和除臭效果、脫色效果優(yōu)于美國的Clear-Ⅰ、Ⅱ和LLMO菌以及日本的EM菌,且本源微生物菌劑的價格低于同類菌劑和進口菌劑的價格。通訊員李玉芳閆艷記者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