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廣州污水處理費上調(diào)方案,市建委新聞發(fā)言人表示:“污水處理量逐年增加,財政每年貼補幾個億,同時還要建設(shè)更多污水處理設(shè)施,污水處理廠的維護、運營也需要錢,漲價也是逼于無奈!”并稱上調(diào)不是無中生有,污水處理費的漲幅是在對城市污水處理成本精細測算后推出的,并充分考慮了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邊哭窮邊漲價,這樣的套路已然太多。就像我們走在大街上,天天都能聽到“跳樓價”、“虧本清場”的吆喝,其實商家卻正賺得暗自發(fā)笑。自來水公司喊虧,水價即漲;電力公司喊虧,電價又漲;公交公司喊虧,于是票價漲……一片喊虧聲,一遍輪漲行情。
一邊漲價,卻還紛紛表示乃出之于“無奈”,不是我想漲價,而是實在“迫不得已”!可為此埋單的消費者呢?所謂“成本精細測算”為何,我們不得而知,肯定也是拎不清的。只想問一聲,何為“社會承受能力”?它到底有多大?“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衣不蔽體卻依然希望天能再冷一點,想的是能賣個好炭價,而賣得好價錢,可能還是交了雜稅苛捐。賣炭翁的承受極限是什么?是可以連身上的單衣都不要了嗎?
不是不可以漲價,只是要看漲價的依據(jù)是否成立,成本核算是否充分。污水處理的資金缺口,更要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技術(shù)上的問題,或是管理上成本過大。在算計著百姓身上那件“單衣”之前,企業(yè)、政府更應該反躬自問自身的承受能力有幾何。污水處理管網(wǎng)本來就是民生基礎(chǔ)設(shè)施,應該是由政府財政主要負擔,市民交納一定的費用為輔。而不能只要財政有缺口,就向市民伸手,把老百姓當金庫,時不時就“無奈”一回,往里面掏一點。事實上,每次調(diào)價,都是以克扣群眾基本生活水平為代價。
不是不可以漲,但程序的公正卻是最為首要的。據(jù)報道,廣州污水處理費上調(diào)方案,將于月底舉行聽證會。然而,此前物價局卻已經(jīng)明確表態(tài),鐵定要漲!聽證會只是要在漲4毛和6毛方案中二選一。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此程序倒置失措何以讓人氣順?而我在想,依照過往聽證會的慣例推測,最終通過的很可能是漲4毛的方案,這樣,既達到了預期的漲價目標,又為日后的新一輪調(diào)價留出空間,收到慢火煮青蛙之效。如此與民算利,其結(jié)果必然是公眾、公共事業(yè)單位、政府三敗俱傷。公眾成了直接受害者,公共事業(yè)單位也因此受到普遍質(zhì)疑而間接受害,政府則因為監(jiān)管責任、公共責任的缺失而成為最終受害人。社會承受能力,其實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