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綿城市”以往聽說過,但到底是什么意思?建成會是什么樣子?6月7日上午“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全國知名新聞客戶端重慶行”的媒體嘉賓們來到重慶國際博覽中心廣場前,聽完悅來集團副總經理楊平熱情洋溢的講解后,大家心中的這些關于“海綿城市”的疑惑都得到了解答。
“大家現在看到的我們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超大的展館頂棚都有專門的雨水收集路徑、在它排入雨水管之前,我們就會通過專門的裝置對它進行第一次凈化,然后再通過雨水管直接排入現在大家面前的濕地。”在現場,悅來集團主管“海綿城市”建設的副總經理楊平一邊指著國博中心廣場前荷花、各色綠植長得郁郁蔥蔥的濕地,一邊向來自全國40余家媒體的嘉賓講解了目前在兩江新區(qū)悅來新城已經建成的海綿城市成果。
“下雨廣場上也沒有積水,還不打濕鞋。這真的太好了。”來自南國都市報大活動部主任、編輯中心副主任畢曉華格外關注海綿城市建成后的這個成效。當聽到楊平介紹說,國博中心廣場上因為透水混凝土的有效鋪設,已經實現下小雨走在廣場上不濕鞋,下大雨廣場也不積水時,畢曉華更發(fā)出了由衷的贊嘆。更多嘉賓,聽說面前濕地中的荷花和各種綠色植物都是初步凈化后的雨水養(yǎng)活的之后,更是掏出手機拍個不停。
據悅來集團副總經理楊平介紹,兩江新區(qū)悅來新城海綿城市是2015年就開始啟動的重慶的海綿城市建設中的1個核心,它同時也是國家試點區(qū)是主城區(qū)先行試點區(qū)域。根據規(guī)劃,悅來新城海綿城市整個試點建設面積約44平方公里,還會同步輻射萬州、璧山、秀山3個輻射帶。
因為悅來新城具有山地城市的典型特征:高差大,山水生態(tài)空間足、雨急坡陡徑流快、土薄高濕持水難。為此,悅來新城雨水排放體系將悅來新城分為3個大流域(濱江流域、張家溪流域、后河流域)、6個子流域、28個雨水管理分區(qū)。按照從大流域到小流域的思路推進建設實施75個項目。最終形成“四山雙脊四十丘、千溪百湖匯兩江、半城山水滿城綠”的城市風貌。
“除了經過初步凈化的水可以變成養(yǎng)活濕地植物的用水,多余出來的我們還會再次凈化,排入我們修建的6個容積為12000噸的專門蓄水池,這些水就足夠解決我們的市政、澆灌及消防用水。”楊平表示,目前在回收使用的雨水中大約有18%都于這部分,每年大約可以節(jié)約自來水水費60萬元。
隨后,媒體嘉賓們還跟隨楊平一道登上了國博中心對面的會展公園,詳細了解了海綿城市建設中另一類排水主體公園內的“海綿”設計與修建。花開得正艷麗成片的紫色馬鞭草更成了嘉賓們頻頻舉起手機、相機合影的道具、背景。
“像現在大家集中拍照的會展公園這樣的新城的海綿設施集功能與景觀于一體,也是現在重慶市民照相攝影的首選。”楊平告訴現場嘉賓,隨著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的完善,廣場、道路“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熱島有緩解”正在慢慢變成現實,建成后未來悅來新城溫度平均比市區(qū)低1-2度。
據楊平介紹,悅來新城海綿城市建設全面啟動后,已完工了19個項目,在建項目29個,完工區(qū)域約5平方公里,開工區(qū)域約10平方公里,完成投資約17.2億元。今年計劃完成約20多條道路的海綿建設施工,完成國博中心海綿城市改造工程、生態(tài)城中心廣場、海綿生態(tài)展示中心等具有代表性的海綿示范項目,完成第一批海綿型居住小區(qū)的改造工作,全面推進“一江兩河”生態(tài)整治工程、生態(tài)城濱江公園等亮點項目的建設工作。計劃2017年完成約19.8億元投資。
參觀、考察過程中,記者發(fā)現,新華社客戶端副主編姜鐵英一直興致很高。除了詳細聽取了楊平的講解,他還不時掏出錄音筆錄音記錄。“其實我原來對海綿城市了解也不多,但聽了講解,看到了雨水的重新再利用后,我覺得這個實現的價值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姜鐵英說,更重要的是從現在看,重慶、兩江新區(qū)還在建設悅來新城海綿城市的過程中,在積極推進發(fā)展實地景觀、文化等相關配套產業(yè)的綜合發(fā)展,并希望總結出可以推廣的建設經驗,“這是很有實際意義和利用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