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家從2014年倡導海綿城市以來,在完善政策法規(guī)、加大資金補助、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尤其是2015年,國家篩選了30個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使得海綿城市自上而下提速前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提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但海綿城市在建設過程中,也難免受遇到資金缺乏、技術標準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甚至一度有“建設海綿城市是個‘燒錢’的事”的說法。建設海綿城市真的就是需要高技術、高造價、高材料的“燒錢”的事嗎?事實并非如此。
首先,海綿城市是一個建立在綠色生態(tài)基礎之上的城市形態(tài)。它有別于常規(guī)的工程性的、缺乏彈性的、由水泥能構成的“灰色基礎設施”:它不是要進行河道渠化硬化、鋼筋水泥防洪堤壩、攔江水泥和橡膠大壩等大量工程;也不是為解決內澇,片面依賴灰色的管道工程,工程浩大、維護成本高,只為滿足瞬時排水要求;更不是要花巨資用水泥堤壩將河流裁彎取直,變成了“三面光”的排水渠,目的是將河水快速排泄。海綿城市建設是用來綜合、系統、可持續(xù)地解決水問題,包括雨澇調蓄、水源保護和涵養(yǎng)、地下水回補、雨污凈化、棲息地修復、土壤凈化等。“海綿”對應的是實實在在的景觀格局,構建“海綿城市” 和“海綿國土” 即是建立相應的生態(tài)基礎設施。從這意義上來說,它不需要高造價,也不需要很復雜的材料。
其次,海綿城市建設并不需要什么昂貴的“高技術”,它可以通過低成本和“低技術” 來實現。例如,我們可以用農民填方和挖方、灌溉和施肥、播種和收獲的智慧來營造海綿城市,用最少的人力、最簡單的元素、最經濟的做法,來創(chuàng)造的一個真正節(jié)約、并為城市居民提供盡可能多生態(tài)服務的海綿系統。
運用農民智慧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案例有很多,如哈爾濱群力濕地公園項目,從中國三角洲農業(yè)的桑基魚塘遺產中獲得靈感,通過簡單的填挖方技術,在城市中心營造綠色海綿,綜合解決城市內澇、水質凈化、地下水補充和生物棲息地修復,并為居民提供游憩服務。如六盤水明湖濕地項目,通過一系列陂塘,將地表徑流減速消能,給水系統以自我凈化的時間,并滋潤多樣化的環(huán)境,提供多種生態(tài)系統服務;如浙江金華燕尾洲項目,將公園范圍內的防洪硬岸砸掉,應用填挖方就地平衡原理,將河岸改造為多級可淹沒的梯田種植帶,與洪水為友。
北京大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俞孔堅就指出,現在有一些人認為,建設海綿城市需要高造價,需要高精尖的高技術,需要要有很復雜的材料,這是當前建設海綿城市需要破除的三大迷信。只有破除這三大迷信,像國君一樣思考,像農夫那樣去勞作,才能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基于此,在當前的海綿城市建設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生態(tài)建設對城市發(fā)展的價值,多選擇用自然、生態(tài)的做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來取得最好的效果,破除造價、材料、技術等迷信,踏踏實實運用中國的智慧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真正讓我們的城市既有華美的“面子”,更有舒適的“里子”,如此,則城市幸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