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天的鏡子,沙漠的眼。”在美麗神奇的敦煌,一泓形似彎月的清泉——月牙泉,緊緊偎依在鳴沙山身旁。千百年來,它因“映月而無塵”、“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蔚為奇觀,令人神往。
而今天,月牙泉,以及它的每一絲漲落,都讓人牽腸掛肚。因為地下水位下降,它原本豐盈的體態(tài)比以前消瘦多了。人們擔心,月牙泉會消失,如此下去,敦煌有可能重演樓蘭悲劇,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也將不復存在。
其實,讓水卡住脖子的,又何止是月牙泉,何止是敦煌。甘肅,十年九旱之地。作為全國最干旱的省份之一,其平均降水量、人均自產水資源量,都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從東到西,降水逐漸減少,到了敦煌年均降水量僅為40毫米左右。
因為缺水,晚清名臣左宗棠在黃燈下連連喟嘆:“隴中苦瘠甲于天下”;因為缺水,流沙以每年3—4米的速度吞噬民勤綠洲,共和國總理誓言錚錚:“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因為缺水,有著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胡楊林成片地枯死;因為缺水,一條條內陸河變短了、斷流了;因為缺水,一代代甘肅人在干涸中煎熬、渴盼……
缺水、盼水、祈求天降甘霖。然而,不下雨是災,一下雨也是災。許多地方,稍一下雨,轉瞬之間就是山洪肆虐、泥石橫流。因為生態(tài)惡化、缺少植被,龜裂的土地根本留不住雨水。每遇暴雨,原本貧瘠的土地便被“扒皮”、“剜肉”。泥沙和養(yǎng)分隨著雨水被沖走了,帶來的是貧窮,是泥石流,是更加嚴重的水土流失、更加脆弱的荒漠化。
面對如此切膚之痛,沒有誰能否定,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tài)之基。特別在甘肅,水更是命根子,是第一資源。沒有一個地方對水渴望有如甘肅這般迫切。無論現(xiàn)在和未來,水資源短缺都是我們永恒的矛盾?,F(xiàn)存資源的匱乏,未來需求的壓力,必須時刻警惕,我們最大的憂患是水,最大的危機也是水。
破解水難題、做好水文章,未來在我們手中,歷史期待我們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