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之嚴重令人觸目驚心,由此而引發(fā)的重大環(huán)境事件也頻頻見于報端。如果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的話,一個是“大”,湖南全省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巨大,全省14個市州中,有8個位于湘江流域;一個是涉及人口“多”,有超過4000萬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受到污染;另一個是“重”,有的地區(qū)重金屬開采時間已經達幾百年甚至更長,這意味著重金屬污染已經累積了上百年,其污染程度遠遠超出相關標準。
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的現實情況決定了其治理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無論是技術的研發(fā)、還是資金的投入,以及相關配套政策等方面,都有不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比如在技術方面,對于不同種類重金屬造成的污染,是否已經具備了相應的成熟治理技術、技術是否經濟可行,仍需打上一個問號。
資金投入更是如此,除了國家下撥的專項資金,地方配套資金是否充足、從何而來、能否持續(xù)?目前僅污染控制方面就存在不少缺口,后期的生態(tài)恢復更需要大筆資金投入,這些錢從哪里來?等等,這些問題都在考驗著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的最終效果。
除非法采礦之外,湘江兩岸也分布著不少大型涉重化工企業(yè),對這些企業(yè)進行關停搬遷,也涉及到不少問題,如企業(yè)在哪里選擇新的搬遷地、如何確保關停企業(yè)工人再就業(yè)、新的污染防治投入來源、搬遷地后期修復改造等,這些都是湘江流域8市的地方政府必須考慮的實際問題。治理湘江污染,任務復雜而艱巨。
因此,對于這樣一條污染極其嚴重的河流,想一蹴而就治理好,畢其功于一役,是不切實際的。而基于實際情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不去幻想著污染治理“大躍進”,踏踏實實打好持久戰(zhàn),雖然需要花費更長時間,但離治理目標畢竟是在一步步靠近。唯有如此,湘江“突圍”才有希望。